思政前沿
位置: 学院首页 > 思政前沿 > 正文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育人价值

日期:2025-05-18     共阅:

一、在巩固文化主体性中引领青年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地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有利于引领青年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习近平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2]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所强调的文化主体性,是引领青年成长发展的重要文化力量。青年成长离不开优秀的主体文化滋养,同样也离不开对主体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文化主体性是客观的,这种客观性源自于特定时期、特定民族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生成的生存方式,这种客观性是生活于这个群体中的个人信任和传承文化基因的重要前提

(一)在巩固文化主体性中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文化思想揭示了巩固文化主体性与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关系,为引领青年在坚定文化自信中传承好中华文化基因奠定了理论基础。习近平强调:“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2]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如何增强文化吸引力、凝聚力和感染力,进一步提升青年的文化主体性认识,坚定青年的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青年工作中实施文化引领的一个重要内容。

首先,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青年坚定文化自信,就要讲清楚主体文化是怎么来的。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前后,中西文化之争就存在于学术讨论之中。究竟采用西方的文化模式,还是沿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并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秀文化的需求和向往。因此,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理解文化主体性的生成逻辑,对于进一步坚定青年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青年坚定文化自信,就要讲清楚主体文化内容是什么。习近平强调,文化主体性“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坚定的文化自信源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生成的文化,同时这些文化本身经历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检验,并且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凸显价值。

最后,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青年坚定文化自信,就要讲清楚主体文化的性质。习近平指出,文化主体性“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2]。如果主体文化脱离生活世界,脱离人习以为常、喜闻乐见的生存方式,那么这种自信本身也是脆弱的。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巩固文化主体性,在“两个结合”中进一步增进对主体文化的科学性认识,为进一步坚定青年的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以巩固文化主体性增进青年的中华文化自觉

习近平文化思想揭示了巩固文化主体性与增进文化自觉的关系,为引领青年自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提供了逻辑前提。习近平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2],因此,增进主体文化自觉成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一个重要前提。文化自觉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同时,它又是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在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文化及其与自身文化的关系。[3]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在增进主体文化自觉的基础上进一步坚定青年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强青年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巩固文化主体性有利于青年理解中华文化的优势。习近平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4]5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坚定和巩固文化主体性,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彰显中华文化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文化主体性的突出代表,对进一步促进青年理解中华文化的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巩固文化主体性有利于青年理解中华文化的连续性。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2]文化主体性的生成不是主观抽象的产物,它必然与特定民族长期的、连续的文化创新密切相关。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化传承为其主体性的生成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根基。在历史维度中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有助于进一步引领青年理解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特质。

最后,巩固文化主体性有利于青年理解中华文化与当代其他文化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2]巩固文化主体性并不是故步自封、闭门造车,而是更好地在文化比较和文化交流中实现自身文化的持续创新发展。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对于引领青年理解中外文化特质及其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进一步坚定青年的文化自觉,进而完整、准确地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三)以文化自信坚定青年对中华文明现代力量的自强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两个结合”,有利于引领青年在坚定中华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进青年对中华文明现代力量的自强。习近平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2]。“两个结合”不仅彰显着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真理与道义的力量,而且成为青年文化创新和文化自强的信心来源。优秀文化滋养青年,青年也在文化滋养中创造新文化。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5]212立足中华民族历史积淀和当代实践创新,引领青年在增强中华文明现代力量中进一步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成为新时代青年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巩固文化主体性,有利于引领青年在中华民族历史积淀和当代实践创新中坚定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得以检验,同时也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化形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成与发展中的文化主体与领导力量,并在大历史观中理解其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对进一步坚定青年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巩固文化主体性,有利于引领青年在中国经验的总结中坚定文化自信。文化的主体性认识是经过人生产劳动与生活实践检验后内化的一种认知体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其中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这对引导青年在理解中国经验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巩固文化主体性,有利于青年在精神独立与自主创新中坚定文化自信。当前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交融和交锋日益频繁,青年的文化选择和文化创造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如何确保青年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保持精神独立,自主、科学地认识各种文化样态,成为青年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巩固文化主体性,不仅有利于帮助青年群体了解中华文化是怎么来的,而且有利于帮助青年群体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中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消除西方腐朽文化对青年的负面影响,激励青年在文化创新中进一步增进中华文化自强,使中华文化基因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二、党的百余年文化创新增进青年成长发展的文化动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了强大伟力。[6]对于新时代青年工作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凝聚了引领青年成长发展的文化力量。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7]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文化实践的求索智慧。在历史思维中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引领青年成长发展的价值,对进一步增进青年成长发展的文化动力、引领青年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的文化创新实践凝聚成引领各个时代发展的文化力量

习近平文化思想凝聚着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文化创新的智慧,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文化力量,为新时代青年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习近平指出:“文化力量对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十分明显。一定社会的文化环境,对生活其中的人们产生着同化作用,进而化作维系社会、民族的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1]149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引领文化发展方向,凝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文化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文化建设,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人民群众的自由解放凝聚了强大的力量。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8]663-664,“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8]663。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生产劳动与生活实践中创新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满足了人民群众对自由解放的生存与发展需求,对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中发挥了重要精神力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立足实践,坚持“双百方针”,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毛泽东指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9]54以“双百方针”为指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得以繁荣发展,成为凝聚社会力量、引领人民精神世界的强大精神力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改革开放伟大革命凝聚文化力量。《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0]1176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身心健康素养得到极大提升,不断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了强大伟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建设的“导航灯”和社会建设的“黏合剂”。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十分重视文化的育人价值,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凸显文化的力量。尤其是在青年群体当中,突出科学文化对青年成长发展的引领作用。因此,党的百余年文化建设实践成为了新时代青年成长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在党的文化创新历史中理解青年成长发展的文化矛盾

习近平文化思想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正视文化生成主体的客观性。习近平指出:“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6]文化的生成、变化、裂变与发展,标志着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矛盾的不断解决。因此,人与文化的矛盾有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当人所处的环境变化要求改变人的生存方式,或者人们产生了更高的生存需要,就会自觉地创新或选择新的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矛盾是人与自我的对象化之间的纠缠与斗争。文化是人生产劳动与生活实践的对象化产品,当文化一旦生成,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是一种客观事实。这种客观事实要求人必须正视自我和自我的对象化之间的客观矛盾。青年在成长发展过程中,这种矛盾是无处不在的,当其身处的环境发生变化,并对其生存方式提出新的挑战,或者在更加开放的环境和视野中有了更高的生产劳动与生活实践期待,那么青年就会自发地寻求新的文化样态。如何正确地认识青年成长发展中的文化矛盾,如何促进青年在准确把握时代特征、中国实际与世界趋势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文化矛盾,这是青年教育过程中必须回应的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文化实践历史中既积累了认识青年文化矛盾的经验,同时也为青年更好地理解自身与文化的矛盾提供了一个历史维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青年文化,党的创建与青年文化创新之间互相促进,实现动态联动。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开始就重视引领青年文化,《新青年》《青年报》等一大批报刊积极引导青年的文化认知和价值选择。同时,广大青年在优秀文化滋养下,积极为党的建设贡献青年的智慧与文化力量,青年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就是一个充分的印证。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青年文化工作中历来正视青年的文化矛盾,并予以积极的价值引导,结合青年成长发展需求不断引领青年面向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方向创造新文化。习近平指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5]27,“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和用于创新的人们”[5]28-29。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立足党的百余年文化实践,在正视青年文化矛盾的同时促进青年以历史思维理解文化矛盾,对青年的文化选择和价值引导具有重要意义。

(三)以党的百余年文化创新智慧激发青年成长发展的文化动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文化智慧,为青年成长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驱动力。面对青年文化中存在的现实矛盾,青年如何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对生存方式提出的新要求,往往有两种文化选择:一种是简单复制,也就是哲学中常讲的“照着说”;另一种是创造性实践,也就是哲学中常讲的“接着说”。习近平指出:“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5]29照着说“容易”接着说“难”,如何帮助青年更好地增加文化创新创造的动力成为重要命题,而党的百余年文化建设历史以及其中蕴含的智慧就是答题关键。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11]2党的百余年文化建设历史蕴含着对青年工作规律的理解把握,同样也蕴含着激发青年成长创新动力的文化智慧。习近平指出:“信任是理解的前提。”[12]248成就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尊重青年天性,照顾青年特点,到青年中去,这些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史中总结出来的青年工作经验,对激发青年文化创新创造动力具有重要价值。一方面,相信青年在党的引导下能够自觉地认识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相信青年能够结合自身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进行科学的文化选择和文化创造。另一方面,尊重青年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对其进行必要的价值引导,积极探索青年文化供给侧改革,拓展更加开阔的青年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平台和空间。这既是党的百余年文化智慧的体现,同时也是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增进青年文化创新的文化动力。

三、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拓展青年成长发展的文化视野

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开阔的文化视野和文化格局。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引领青年客观理性地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不仅能够丰富青年的科学文化素养,而且有利于构建青年群体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习近平指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5]10当今世界文化环境越发开放,世界文化交流、交融越发频繁,开阔的文化视野成为新时代青年成长发展的必然要求。“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3]172-173以开阔的文化视野滋养青年、引领青年,不断满足新时代青年成长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需求和期待,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赋予新时代青年人才培养的又一个价值所在。

(一)人类文明的优秀文化基因契合当代社会文化发展方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注重人类优秀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文化的融合发展,这是引领青年开拓文化视野、深化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文化,这使得各民族文化存在多样性。尤其是在人类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快速变化的今天,文化的多样性更加突出。多样的文化形态是否都符合当今社会文化发展方向?如何应对开放的文化环境给社会主义人才培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对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回答人类文明基因与社会发展方向的适恰性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此予以了深刻回应。一方面,多元的文化形态中存在人类文明的优秀文化基因。习近平指出:“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14]10文化是特定民族在特定时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群体性的生存方式,文化形式因劳动实践的特点而有所差异,但是其中反映的人对自身生存发展和群体延续的实践诉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各个民族在实践中形成的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经验反映在文化中就会生成优秀的文化基因,成为每个时代人类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人类文明的优秀文化基因具有传承性和创新性。习近平指出:“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4]11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人类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的变化而呈现新的样态,完成从变化、裂变到发展。从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河文明、黄河文明等四大古老文明,发展到当今世界文明的多样化,蕴含其中的优秀文化基因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同不同时期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生成符合时代发展与人生活实际的文明形态。因此,人类优秀的文化基因是可以传承并实现创新的,并且能够给青年提供优秀的文化滋养,对提升当代青年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二)青年在世界文明互鉴中获得多样文化滋养

习近平文化思想关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突破时空与国度的限制,为青年开阔文化视野破除障碍。文化随人类的生产劳动而来,在自身的生存发展和群体的延续中不断传承和创新文化,这使得文化对人的滋养会突破时空与群体的限制。习近平指出:“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14]10新时代青年的文化滋养必须突破时空和国度的限制。

首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促进青年在世界优秀文化滋养中突破时空的限制。习近平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15]5世界各国人民在谋求生存与发展的进程中生成的璀璨文化滋养着后世的人们,比如人类文明“轴心时代”的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等文明,不仅塑造了不同文化形态,而且一直影响着人类生活。青年的成长发展离不开世界优秀文化的积淀,他们在成长发展中遇到的矛盾与困惑也曾经困扰着世界各国人民,直面这些矛盾和困惑形成的世界人类文明为后世积累了智慧。开阔青年的文化视野就是要在历史纵向思维中获得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滋养。

其次,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促进青年在世界优秀文化滋养中突破国度的限制。习近平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形势及其发展变化,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人才。”[5]10新时代青年在成长中面对多样的文化环境,决不能故步自封,仅满足于主体文化滋养,而应该以开阔的视野寻求不同文明的优秀成果。

最后,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促进青年在当代世界文明互鉴中坚定正确的文化方向。青年群体不仅要有开阔的文化视野,而且需要有正确的文化鉴别力。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秉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态度,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定方向,让一切有益思想文化的涓涓细流汇入主流意识形态的浩瀚大海。”[5]143-144开阔文化视野,增进文化动力,目的是让青年更好地获得文化的滋养。但是也要注意,在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基础上生成的文化可能会误导青年,成为青年成长发展中的精神阻碍。因此,促进青年在世界文明互鉴中突破时空与国度的限制,需要透过各种文化现象看本质,帮助青年树立文化选择的正确方向。

(三)青年在世界文明交流中客观、理性地认识人类世界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青年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客观、理性地认识多样的人类世界。世界文明交流既要运用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涵养青年,又要在开阔的文化视野中坚定青年的文化自信,引领青年客观、理性地看待人类世界。习近平指出:“青年充满了活力,应该也能够以平等、包容、友爱的视角看待和而不同,用欣赏、互学、互鉴的态度对待多种文化。”[16]因此,只有在和而不同中理性平和地看待人类世界,才能客观公正地进行文化比较。

首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引领青年在世界文明交流中构建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习近平指出:“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方面。”[5]144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在青年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面具有突出的文化力量。开阔的世界文化视野和丰厚的人类文化积累,对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义与利、群与己、成与败、得与失、顺境与逆境、幸福与不幸等人生矛盾,提升青年身心健康素养具有重要价值。

其次,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引领青年在世界文明交流中客观公正地看待人类世界。习近平指出:“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14]9人类文明的生成与发展不仅满足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而且给人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带来了智慧。促进青年加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帮助青年正确认识人在世界中的存在与价值,理解人与社会生活的本质意义,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正是现代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所在。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引领青年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向世界,在交流互鉴中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涵育青年的国际视野和世界情怀。

最后,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引领青年在世界文明交流中自信地看待人类世界。习近平指出:“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14]9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焕发活力,并使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成长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环境的新时代青年,有着同以往时代青年相比更加深刻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深化世界文明交流与学习,就是让青年群体在世界文明的比较中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认识,更加客观平等地看待自身文化和他国文化,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独立自信地审视人类文化的不同样态,在国际比较中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增强文化认同感,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者:冯刚  来源:《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论“生活思政”的内涵特征和时代价值

下一篇:面对DeepSeek浪潮 教育要守护文明发展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