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前沿
巩固新时代青年工作中的文化主体性
一、青年是文化生成的重要主体力量
人是文化滋养的对象,同时也是文化生成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指出:“青年是常为新的,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2]9青年与文化创新有着天然的联系,青年在与社会的互动中不断彰显自身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力,积极接受并不断推进劳动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创新,因此青年也成为了各个时期新文化生成的重要力量之一。
(一)青年主体性实践的对象化产品推进文化创新
人有意识地进行各种实践的对象化产品成为满足人生存与发展需求的文化。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3]533唯物史观视域下,人类实践是一种主体性活动,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不仅在实践中改变客体,同时也在创造性地完善人自身。在人类实践的过程中,人的劳动生产与生活实践的对象化产物会自觉地汇聚成为一定时期、一定群体的生存方式,凝结成为人生存与发展的文化力量,让人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主体性,在改变客体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青年作为创新实践的积极践行者,其创新性的劳动生产与生活实践的对象化产品也在不断丰富着人类文化形态,为完善自身与社会发展不断增添文化力量。习近平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4]55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青年积极追求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通过主体性创新实践活动,不仅满足自身的成长发展需要,同时也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因此,青年的主体性创新实践活动的对象化产品不断丰富,并且经过实践检验和群体认同,汇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为自身成长成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持续增加文化力量。
(二)青年生存方式的变化引发文化的求索与发展
人为了满足生存与发展需要,不断在主体性实践中有意识地提升自身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由此人的生存方式也会随着人创新实践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人在主体性实践活动中不断追求自由全面发展,努力完成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按照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的生存方式的变化是客观的。但是,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生存方式呢?马克思指出:“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5]170人在现实的劳动生产与生活实践中绝不满足于事实判断,同样追求科学的价值判断。在劳动实践及其对象化产品发生变化的同时,人也在追问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生存方式、什么样的生存方式有价值。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加上世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越来越频繁,青年的生存方式也在面对各种变化与挑战。因此,巩固文化主体性成为了引领青年生存方式创新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6]巩固文化主体性不仅对青年正确认识自身生存方式及其变化规律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对推进青年积极进行科学的文化创新、增进文化创新中的主体性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青年的主体性创新实践活动不仅在丰富文化,同样也在不断深化对文化的价值判断,以巩固文化主体性引领青年的文化创新方向成为新时代青年工作的一项必然要求。
(三)中国共产党引领青年创新各个时代的优秀文化
青年的主体性创新实践活动受制于自身的限定性,需要予以科学引导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创新,但也正是这种限定性使得文化创新有了更多种可能。习近平指出:“青年人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难免给他们带来局限性。这是青年成长的规律,我们要尊重这个规律。”[7]248因此,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青年自身的限定性,从来不回避和否定青年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积极地将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对陌生世界的好奇与激情转化为文化创新的动力,使青年在文化创新和文化选择中有更多的空间,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青年文化形态,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尊重青年文化创新,引领青年文化选择,使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文化成果不断发展和壮大,不仅使广大青年积极理解和接受民主和科学,同时也在科学文化的滋养中不断生成和丰富中华民族自己的青年文化形态,引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新风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以“双百方针”为准则,在文化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中不断推进青年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领社会主义文化新风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积极培育“四有新人”,推进教育“三个面向”,在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氛围中积极引领青年文化生活创建,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8]的融合中引领改革开放文化新风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坚持“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定方向”[1]144,引领青年不断创新人类文明新形态。因此,青年在生成和创新文化的过程中虽然有自身的限定性,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这种限定性转化为青年文化创新的张力,青年成为各个时代优秀文化的重要生成主体。
二、增强青年工作中的文化主体构建
人的主体性实践活动不仅生成文化,同时也检验、选择和发展文化,在党的领导下青年的主体性创新实践活动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指出,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6]。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遵循青年成长发展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凸显青年在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主体文化建设中的价值,以此进一步创新青年工作中的主体文化建设,成为巩固新时代青年工作文化主体性的应有内涵。
(一)结合青年时代特征转化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主体文化建设离不开青年勇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成离不开各个时期青年的主体性创新实践活动,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离不开各个时期青年群体的理解、认同与接受。文化在发生和发展中存在一定的矛盾。文化生成于人的劳动生产与生活实践,成为一定时期、一定群体稳定的生存方式和群体规范。但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一以贯之的,当人的发展需要和传统生存方式发生矛盾的时候,就需要有人去勇敢地运用创新性思维和主体性实践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就是各个时代人的创新性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结果,其中青年是一个重要的主体力量。新时代青年有着自己的成长特点和发展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离不开对青年成长发展需求和文化特征的深刻理解。习近平指出:“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对实现人生发展有着强烈渴望。”[9]13因此,结合新时代青年思想文化特征,青年工作需要鼓励青年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象中的文化元素,实现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需求相结合,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中激发传统文化元素的活力;增进青年对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情感共鸣,在现代生存方式创新中寻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情感认同,不断增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活力;增强青年对中华文化价值内核的认同,寻求中华文化价值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构性,不断提升价值引领力。
(二)关切青年成长成才发展需要继承与创新革命文化
加强主体文化建设离不开青年结合自身实际对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革命文化生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实践,青年在革命文化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早期代表中大多是优秀青年,他们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不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入中国,满足自身求知识、求真理的成长需求,同时自身也积极投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之中,成为革命文化生成和传承的重要主体力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进步青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之中,助力国家完成“三大改造”,在满足自身成长发展需要的同时,积极引领社会主义革命文化新风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广大青年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积极进行创新性实践,这些实践在满足自身多样文化需求的同时,其对象化产品成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改革开放伟大革命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全面深化改革实践,广大青年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之中,在满足自身成长发展中文化需要的同时,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文化创新的重要主体力量。习近平指出:“要立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牢牢把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引导广大青年在思想洗礼、在实践锻造中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2]9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结合中国改革发展实际与青年成长成才发展需求,不断引导青年深入了解和积极参与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实践,激发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青春气象,成为新时代引领青年继承和创新革命文化的应有内涵。
(三)拓展青年文化视野传承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加强主体文化建设离不开青年在开阔的文化视野中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10]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传承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是青年的使命和任务,也是青年工作中引领青年积极参与主体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开拓青年的历史文化视野,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生成和发展与社会主义实践密切相关,社会主义运动500多年的历史文化为青年理解、接受、传承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从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再到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大历史观视域下厚重的历史文化视野为青年提供了传承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文化力量。习近平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11]16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引领青年在历史思维和现实观照中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青年工作在主体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开阔青年的人类文明视野,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11]18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人类文明中有诸多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一致的元素,结合新时代青年文化视野,积极推进青年的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创新活力,既是青年在传承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担当与使命,也是引领青年积极投身主体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三、深化青年在文化反哺中的主体性认识
文化反哺是由年轻一代将文化及其意义传递给其生活在世的年长一代的新的传承方式,传统代际关系发生断裂,原有教化者(亲代)与被教化者(子代)关系颠覆。[12]新时代中国青年生于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和开放的文化环境,他们通过广泛学习理论、文化、科学、技术等内容,科学文化素养不断提升,文化反哺现象更加突出。深化青年文化反哺的主体性认识,不仅是在青年工作中巩固文化主体性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引领青年进行科学文化反哺的有效路径。
(一)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文化反哺
新时代青年文化创新及文化反哺不断满足自身、他人、社会、国家的文化发展需求。习近平指出,青年要“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9]11。新时代青年将自身所学积极应用到文化创造之中,在家庭、职场和其他社会交往中积极进行着文化反哺,从教会爷爷、奶奶使用手机微信,到将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传递给单位中的年长员工,再到社会交往中将新的信息获取方式等新事物教给年长的朋友,可以说新时代青年文化反哺现象是无处不在的。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发展中积极发挥作用的青年文化反哺现象存在多种类型。首先,青年在创新性劳动实践中所生成的对象化产品,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新时代广大青年立志高远又脚踏实地,在创新性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满足人民之需的器物文化和精神文化。无人机、电子宠物、智能家电、医疗机器人、情感都市剧作等,作为青年创新性实践的对象化产品,都在积极地进行文化反哺。其次,青年在创新性劳动实践中生成的主观心态,也成为代际文化传播和代际文化影响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13]148,这种奋斗精神也在积极地进行代际文化影响。新时代广大青年直面成长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挑战,立足时代特征与中国改革发展实际,积极创新卓越文化,塑造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人群。最后,青年的创新性实践活动本身也成为文化反哺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指出:“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14]青年的创新性实践活动成为当代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通过科技创新将新技术、新方法进行代际传递,也是新时代青年文化反哺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发展中,青年文化反哺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文化反哺赋能青年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时代青年文化反哺不断提升青年在文化创新、服务社会和自我教育中的动力。首先,文化反哺不断增进青年在文化创新中的主动性。青年文化创新离不开青年的主体性创新实践,这不仅是青年文化保持生机活力的动力来源,同时也是促进青年能够持续进行文化反哺的活力源泉。新时代青年面临着诸多文化选择和文化矛盾,是被动选择还是主动创新,是正视文化需要还是“摆烂”“躺平”,都是影响青年主体性创新实践的因素。文化反哺的存在能够帮助青年正视自身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使青年在社会认同与他人需要满足后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中,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探求创新实践,进而生成更多的反映青年特征和社会需求的文化产品。其次,文化反哺不断提升青年服务社会的文化动力。习近平指出:“青年学生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刻苦学习,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在创新创业中展示才华、服务社会。”[13]49有了越来越多的创新性实践的对象化产品,要不要积极地进行代际传递或者同辈传递,这直接影响文化反哺的效果和持续发展。提升青年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性认识,深刻把握青年与文化传承创新的关系,在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中进一步提升文化传播的动力,有助于更好地满足社会文化需求。最后,文化反哺不断增强青年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动力。青年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不断增强青年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文化反哺赋能青年不断增进自身的主体性认识,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增强对人类普遍情感的认同,在爱与被爱、尊重与被尊重、文化创新与自我实现中不断理解和接受文化的群体规范性,用青年自己的创新性实践生成的生存方式教育青年自身,发挥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特点,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完成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这也是文化反哺赋能青年工作的一个重要表现。
(三)引导青年在文化反哺中深化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
引导青年的文化创新,成就青年的文化梦想,是深化文化反哺中青年的自我认识、明确主体文化创新与传递方向的重要影响因素。习近平指出:“学问的根基好比弓弩,才能好比箭头,只要依靠厚实的见识来引导,就可以让才能很好发挥作用。”[13]19首先,引导青年在文化反哺中深化自我认识。在文化反哺过程中,青年是创新性实践对象化产品代际传递的主体力量。但是,受青年年龄特点、认知结构、思想特征、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产生认识误区。青年在文化反哺中的自我认识既要避免骄傲自满,也要避免消极怠慢。习近平指出:“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13]21青年在文化反哺中的主体性认识不仅要积极提升道德认知、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能力,同时青年工作也要充分肯定和信任青年,在引导青年的同时成就青年,进一步坚定青年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其次,引导青年在文化反哺中构建主体文化。在文化反哺实践里,青年是创新性实践活动对象化产品的生成主体之一。但是,在多样文化交流、交融和交锋的进程中,尤其是在青年这样文化活跃的群体里,更容易受到异质文化的影响。习近平指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13]241在主体文化构建中,青年需要明确奋斗的目标和使命,结合世界文化视野和中国文化实际,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建。因此,增进文化反哺中青年的主体性认识,离不开引导青年科学地构建主体文化。否则,文化反哺就容易成为“文化反噬”。最后,引导青年在文化反哺中深化自我教育。文化反哺不仅在完成文化的代际传递,同样也在完成青年的自我教育。这种自我教育的方式更加符合青年的思想特点和文化需求,更适应引导青年成长成才和文化反哺的方向。习近平指出:“要采取青年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用历史的眼光启示青年,用伟大的目标感召青年,用光明的未来激励青年。”[13]30因此,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用青年在劳动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生存方式规范青年自身,引导青年在文化的滋养和传递中更好地完成自我教育,推进文化反哺持续创新,是增强新时代青年文化反哺中主体性认识的应有之义。
巩固新时代青年工作中的文化主体性,不仅需要从文化的主体、主体的文化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主体方式上积极努力,同时更重要的是坚持党引领青年发展文化主体性。这是一个极具实践导向的研究命题,需要坚持唯物史观,依据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中国共产党巩固文化主体性研究。首先,加强中国共产党在青年工作中的文化领导权研究。对于青年文化建设而言,守正才能帮助青年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就是守正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青年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余年青年工作中有哪些坚持文化领导权的宝贵经验,新时代的青年工作实践中有哪些问题导向和规律性认识有助于更好地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这些可能需要坚持唯物史观予以进一步探索。其次,加强青年工作中的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研究。青年工作不仅需要发挥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也需要巩固好这一主体性认识。如何理解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生成逻辑,厘清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源流,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在巩固文化主体性中突出作用的学理认识,这些同样需要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中进一步研究。最后,加强青年在巩固和发展文化主体性中的使命研究。巩固文化主体性本身就是守正和创新的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不仅要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守护好文化领导权和主体文化建设,同时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创新也在自觉地融入主体文化之中,为巩固文化主体性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化中国共产党引领青年文化反哺的规律性认识,也可能是未来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作者:王振,文章来源《思想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