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前沿
位置: 学院首页 > 思政前沿 > 正文

数字化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着力点

日期:2025-03-20     共阅:

一、数字化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新境遇    

当前,数字技术成为变革社会现实的重要力量,它在形塑思想政治教育直面社会现实的重要动力的同时,也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社会步入数字化时代,各类在线互动网络、线上社交媒体、虚拟平台正成为构建学生、师生之间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不仅塑造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新形态,也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提供新境遇。 1.数字化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广泛运用,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工具,集中表现为借助现代信息媒介进行数字化的教学互动形式,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除此之外,就大学生自主学习方式而言,如果说原先自主学习表现为学生积极主动寻求教师帮助、参与教师的课题项目或是课下自主互动,那么,数字化最大的影响便是在专门集中的学习课堂之外,开辟出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学生可以利用小红书、B站、网络学习通等学习平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随时随地获取丰富的信息和学习资料,实现学习活动的“私人定制”。随着ChatGPT、DeepSeek等人工智能问答大模型兴起,大学生可以利用大模型来辅助进行科研任务规划、科研问题解答、文献资料查阅和综述等,有效提升学习和研究效率。 2.数字化改变了大学生的社交模式。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在数字化浪潮下发生了总体性转变。以往学生面对面、亲密性交往比较多,大多以班级、群体、组织为基本单元,注重交往过程中的亲密感,尤为看重个人对集体的归属感。但进入数字化时代,传统的面对面交流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丰富的社交需求,数字化连接成为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基本方式,他们更倾向于通过B站、知乎、抖音等网站获取综合信息,通过微信、网络游戏等平台进行互动,轻松地与朋友、同学、老师保持联系,分享生活点滴、交流学习心得。此外,“搭子社交”之类的浅社交、虚拟社交等现象层出不穷。这些新型的交往方式都是数字化直接或间接所产生的效应,它们对于人们的社交心理、社交模式和社交效应都产生着总体性影响。 3.数字化改变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各类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带来了大学生消费方式的改变,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心态,左右了大学生的消费判断和鉴别能力。通过各类购物软件,各种视频直播带货、数字人直播应用以及方便的快递和物流服务等,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便捷购买商品和服务,享受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消费体验。数字技术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如在线游戏、视频网站、音乐平台等,丰富了他们的娱乐生活,满足其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在数字化的推动下,新型的消费方式发生改变,数字消费正成为消费的主流方式。直播带货、消费从众、网络推手、明星效应等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实用性目的,而更多是出于比较性、鉴赏性,甚至盲从性的目的。 4.数字化改变了大学生的情感表达和社会参与方式。大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拔节孕穗期”,他们的思想、行为、观念和情感等都有其阶段性的特征,尤其需要关注。从总体上看,对于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时期、主体性高涨的大学生来说,数字化确实在表达自我、强化个性、心性提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各类社交媒体平台,大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情感、分享心情,参与到各种社会话题与热点事件的讨论中。然而,大学生的情感与社会参与方式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又面临新的难题,尤其是数字化时代过于注重“自我”造成“他者”的缺失,即太过注重于自我情感化的表达,其态度、立场、观念易于陷入纯粹的私人化境地,导致网络媒介空间的公共效应不断降低,可能成为私人情绪的“集散地”和观念的“冲突场”。

 二、数字化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学理逻辑    

数字化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数字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赋能作用,积极利用日常生活基本渠道,让数字嵌入日常生活,使其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生命意义的寓所”[2],形成共同性的价值体验,以增进大学生的心性成长和品德提升。从学理上来看,就需要揭示数字化赋能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内在逻辑。 1.形态嬗变:数字化催生高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新形态。从形态学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表现为多样化的形态,既存在专门集中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融入日常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线下面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线上虚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存在方式,塑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态,其要素、结构及运行均发生了重要变化。在数字化时代,高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正在经历着源于技术进步和数字化赋能的嬗变,形成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当技术介入日常生活,数据覆盖日常生活的时候,高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无疑经历了数字化的洗礼,总体上发生了系统性变革。此时,数字技术不仅展现出其技术之维,也展现出其社会之维。在人和人之间构建思想关联的同时,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嵌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日常生活成为虚实交融的统一整体。相应地,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也因思想政治工作形态转变呈现出全新的实践样式。 2.载体优化:数字技术作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有效中介。从载体论的角度看,数字技术不仅是一种工具或背景条件,更是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增进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随着生成式大模型、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在人工智能大发展背景下的广泛应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不再拘泥于旧有的传统媒介,更通过生成式技术与增强现实设施将教学案例场景化、三维化,为大学生提供“置身其中”的体验,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在高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积极探索数字政模式,合理运用AI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智能管理与分析,加强智慧校园、智慧课堂、智慧思政、智慧学工等平台建设,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及参与度,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深度发展,技术介体与日常生活领域相互交织,形成虚实交融的中介形式,并在此过程中塑造出日常生活新形态,从不断技术化、数字化的现实生活中获得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在动力,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提供坚实的价值根基。 3.适应发展:大学生价值观培育适应数字社会的必然要求。从发展论的角度看,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必须适应数字社会的新要求,这是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必然挑战。在数字化时代,数据环境成为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新场域,数字化的背后反映着新的生存样态和社会运行规律。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数字化社会的发展需求,通过数字化赋能推进高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数字化转型,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数字化社会的要求和特点,如积极利用多模态融合的数据挖掘技术,从互联网多媒体平台挖掘时下青年的关注热点,以此作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必须要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思想观念方面的要求进行适时变革。外部社会的变化要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要保持一致,如此才能够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既保证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适应性,又体现其应有的引领性。当今时代已步入数字社会,包括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有适应数字社会、抓住人在数字中的呈现方式和表达形式,关切数字社会中人的思想需求,才能真正赢得价值观培育的主动权。 4.价值使命:数字赋能助力学生成长发展。从价值论的角度看,数字赋能高校日常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真正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助力人的解放。数据和技术积极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成发展过程,赋能大学生成长。这里的赋能,不仅指在价值观培育的组织实施、体制机制、生态环境、外部保障层面,充分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外在化的赋能,更是指数字在帮助人们构建合理的、数字化的社会联系,促进人的思想解放与生命成长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这其中,多种平行数字化渠道可以相互结合,充分利用数字媒介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结合面对单一班级的固定课时视频讲解(如中国大学慕课、网络学习通)与面对社会中广泛青年的传播媒介(如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将思政元素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自主学习习惯。事实上,在数字化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不再受时空限制,而是可以通过个性化推送、社交媒体互动、在线教育资源等方式,将正面的价值观念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为实现数字赋能、价值观培育与日常生活之间的深度耦合提供支撑和保障。

 三、数字化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着力点    

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标志的数字时代,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可能,也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提供新的契机。当数字技术嵌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更多地把握数字技术、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培育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相互之间的有机融合——以数字赋能为牵引,以日常生活为载体,以价值观培育所达到的育人目标为追求。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借助数字技术,找准大学生价值观培育嵌入日常生活的实践着力点。 1.实现数字化赋能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价值引领。数字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将数字技术合理地嵌入大学生日常生活。按照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特点和规律,合理地优化其日常生活系统。在数字化赋能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价值观引领。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内容的设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的运营,传播正能量,倡导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和责任意识。此外,还可以充分发挥技术的作用,比如利用网络爬虫技术分析用户行为数据,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处理海量评论信息以进行关键热点提取,从相关内容切入,自动检索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中的对应资源,从播放量、评论数、点赞数等角度出发挖掘用户的兴趣偏好与价值取向来进行内容优化。事实上,数字化赋能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以技术赋能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数字技术和日常生活的深度耦合,为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合理、有效的现实通道。换言之,数字赋能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系统,主要是要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合理的载体,最终的目的在于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 2.以数字化呈现并表达大学生日常生活化的需要。数字赋能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切入点”在于借助数字化平台和工具,从日常生活场景、个性化需求、情感表达、社交互动和实践参与等方面,使数字化服务更加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满足大学生日常生活化的需要。具体来说,一是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数字化平台和工具。数字赋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借助数字化平台,呈现日常生活常见、有效的场景,并将其转换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情境。二是满足大学生个性化需求。当代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数字化呈现、个性化表达、独特的趣味等都应得到充分尊重,对于那些关系个体成长的价值需求应给予合理满足。三是关注大学生的情感表达。针对数字化时代对于真实情感的消解,鉴于大学生个体心性成长发展的情感需要,应充分关注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需求和情感表达,关注数字化条件下大学生情感需求的特点,建立适合数字时代的情感表达方式。四是加强数字社交互动交流。日常生活由大学生常规性的生活交往和情感互动构成,其健全、合理与否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起着“托举”作用。在数字化时代,尤其要注重数字交流互动。数字交互要符合个人品德成长的规律,构建良性合理的交往秩序,才能使思想观念的供给直抵具体的个人,直指其内心。 3.以数字化的活动方式与交往方式为载体。在数字化的社会背景下,人际关系与交往方式发生更迭,出现了全新的社会交往类型——数字化交往。大学生通过数字化方式结识新朋友、分享生活经验、交流兴趣爱好,拓展社交圈子,增进友谊。当然,这里的数字化交往并不能简单、狭隘地理解为只是数字之间的虚拟连接,还应合乎价值观培育应有的原则或标准。首先,数字化交往遵循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原则,即数字化交往的对象不应该是数字本身,而是数字背后承载特定观念意图的“具体个人”,彼此之间应相互尊重。其次,遵循价值提升的原则。即是说,数字化交往的目的是助力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此外,还应根据数字技术发展的新变化,及时创新数字化交往的新形式。通过数字化技术积极构建师生、学生间互助互动的社交平台,营造良性价值环境并引导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只有充分吸收数字技术带来的有益成果,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才能将数字化交往变成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日常化路径。 4.注重发挥大学生应对数字异化的能动性。数字化时代是数字赋能的时代,同时也伴随着“数字异化”的风险。在大学生价值观培育过程中,面对数字化时代海量级数据的支配,应注重发挥大学生应对数字异化的能动性。这就需要利用数字在改变、优化、调节大学生日常生活系统中的积极作用,避免出现“数字异化”等掣肘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各种局面。从技术上,平台在应用推荐算法为用户推送作品时应利用知识图谱技术推算出目标受众的根本理性需求,满足大学生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诉求,减少负面与极端倾向的泛滥。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大学生提升数字素养、数字能力、数字意识。只有在媒介素养教育和媒介规范养成的双重作用下不断提升大学生媒介数字的运用能力,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够在大学生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真正实现数字技术与日常生活的“双向奔赴”与“协同赋能”。(作者:徐阳,文章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上一篇:积极融入“大思政”育人体系 不断提升学校共青团思政引领力

下一篇: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价值意蕴、构建思路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