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前沿
位置: 学院首页 > 思政前沿 > 正文

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价值意蕴、构建思路与实现路径

日期:2025-03-11     共阅:

一、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价值意蕴  

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是不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切实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 1.时代感召:培育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P2)。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培养“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5](P71)。时代新人培育的起点和基础是青少年要具备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身心健康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基本条件。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面对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青少年在大中小学各学段都持续面临着学业、人际交往、社会竞争、网络环境等诸多压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必须贯穿于大中小学各学段,结合各阶段学校的管理特点、家庭的相处模式、学生的成长规律,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能够有效地将各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耦合融通、整合共享,进而科学化、持续性、递进式地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青少年拥有了正确应对压力、积极处理人际关系、提升自我效能感等素质,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时代使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理论深化: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内涵拓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6]P44)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是用一定的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思想观念对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需求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则是立足于青少年不同阶段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在心理学基础上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培养青少年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目标的一致性和内容的共通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息息相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研究,能够揭示青少年各学段的心理发展、思想形成和成长变化之间的规律,既有利于青少年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发展,是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基本要求和内涵拓展,对不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实践价值: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青少年成长的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压力,在成长成才、身心健康就业创业、婚恋交友等方面都面临着新的困难和问题,也呈现出鲜明的心理发展特征。小学阶段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对社会和生活充满好奇感,内心敏感脆弱,心理稳定性较差;中学阶段,汲取文化知识,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行,身心快速发展,产生很多函待解决的困惑和问题,升学压力开始加大,心理问题容易被忽视;大学阶段,开始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心智逐渐成熟,开始自我认识,这时的学业困难、社会关系、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等方面的问题开始凸显,是导致心理危机的主要因素。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可根据各学段的实际特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青少年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强大的心理韧性,这既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更是其能够从容面对各种压力、克服各种困难、解决各种问题、全面发展成才的有利条件。 4.现实意义: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青少年的成长发展深受校园环境和朋辈的影响,校园里的每一名学生都是受教育的主体和对象,每名学生的成长发展和心理状态都对他人产生重要的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师生之间以及学生群体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有助于和谐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思路和策略能有效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更好地构建校园和谐生态系统。更重要的是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能够切实降低各学段心理危机事件爆发的频率,避免造成校园内部的紧张情绪和“连锁反应”,使与校园相关的负面新闻和舆情发酵得到有效控制,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家校社”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

 二、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构建思路  

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核心任务是用“一体化”的构建思路解决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力量不均衡、工作体系不健全、教育衔接不通畅、育人合力不理想等问题,让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更具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1.系统思维:一体化”理念助推提质增效。系统思维是“一体化”构建的关键保障。系统思维是运用系统观点,把对象互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认识的思维方法。“一体化”强调的不是同质化,而是用系统的思维和观点,凸显连续性、递进性、层次性的构建。用系统思维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构建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更加准确地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一体化”的理念体现在纵向贯穿小学、中学、大学各学段,横向衔接家庭、学校、社会各场域,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来考量。用“一体化”的理念设定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路径,并设计各要素之间的合理布局和有序分工,助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提质增效。 2.整体原则:一体化”模式构建长效机制。整体原则是“一体化”构建的核心力量。在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化构建过程中,这一原则要求从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要立足整体。“一体化”的长效发展必须倚重模式构建,这是其发挥育人实效的核心力量。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要从整体俯瞰青少年的成长过程,认识和思考青少年在其成长各年龄段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准确把握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重点和规律,通过“一体化”模式的构建,着力解决大中小学各学段在师资队伍、育人体系、工作保障等方面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从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让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体现整体性、长期性和有效性 3.协同效应:“一体化”方法突破现实困境。协同效应是“一体化”构建的重点任务。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各学段在资源共享上存在壁垒,尚未形成符合各学段实际需求的、科学的、专业的课程体系,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配置和职业发展不均衡,且协同育人的意识、机制和手段较为欠缺,特别是受多种因素制约,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档案基本空白。“一体化”的方法能够重点解决各学段之间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衔接不畅、协同不够、合力不足等问题。“体化”基于问题导向,能够突破具体工作实践中的现实困境,使各学段能够有效地联动起来,形成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的协同效应,从而产生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效果。

 三、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实现路径  

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既要坚持“操其要于上”,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机制,也要突出“分其详于下”,把握好“一体化”的关键点和着力点,构建一个大中小学各学段定位准确、联系紧密、衔接有效、协同共进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1.完善机制制度是根本保障。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要依靠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从上位完善机制制度,系统规划、整体推进,才能保障建设进程。首先,加强顶层设计,确保各学段的思想统一、步调一致。要建立一体化”的工作制度,引导各学段在明确“一体化”建设目标及方向的同时,找准自身的定位,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共同支撑起“一体化”的构建框架。[7将心理健康教育合理地融入各学段的学习实践、体育活动、劳动教育等各个环节。其次,突出整体推进,保证各学段的资源对等、发展均衡。要通过上位的管理力量,结合各学段的特点,统筹规划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科学制定工作标准,根据各学段的实际情况“补齐短板”,保证均衡发展。再次,强调制度约束,促进各学段的衔接有力、联动有效。要通过各级教育行政管理力量,建章立制进行工作指导和督导,打破各学段各自为政、不相往来的局面,建立起有效联动的机制。同时,要明确各学段在衔接和联动过程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有效维护心理问题学生的个人隐私,保障其正当权利。 2.夯实队伍建设是重要基础。各学段的管理干部、师资力量和家庭成员共同构筑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构建“一体化”的重要支撑和依靠。基于此,可从三个方面加强队伍建设。首先,提高思想认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各学段的全员参与和全程教育,各学段要多形式、多渠道地提高队伍主动参与、认真落实、积极联动的思想认识,推进家校社的共识,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和氛围。其次.提升专业素养。各学段教育管理队伍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是“一体化”构建的重要基础推进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的均衡发展和突出重点尤为关键。要针对各学段的学情生情特点,推进队伍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帮助育人队伍(尤其是家庭成员)准确把握该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提升心理育人的意识和能力,将心理健康教育覆盖学生成长的各个空间场域。再次,强化业务能力。各学段教育管理队伍的教育能力、研究能力、沟通能力和干预能力是“一体化'实现的根本保证。一方面,要通过各学段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培训,强化育人队伍危机研判干预、家校沟通联系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队伍主动跨学段提供和调取信息的意识,充分发挥各学段往来支持的作用,为“一体化”构建提供有力的资源共享和决策依据。 3.优化课程资源是核心内容。课程资源是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第一载体,“一体化”构建对各学段课程资源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可从三个方面推进课程资源建设。第一,要遵循发展规律,体现科学性。青少年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各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构建要遵循学生身心成长的特征,符合该学段教育管理的规律,做到整体设计、逻辑明晰、层层递进,充分体现出课程建设“一体化”的科学性。第二,要把握现实需求,突出差异性。课程资源构建“一体化”既要体现整体性设计,也要对各学段进行差异化考量。要准确把握各学段学生在身心成长、人格发展、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方面实际情况,厘清青少年在各学段心理发展的现实需求,各学段的课程资源构建都要有所侧重,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心理育人的效果。第三,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针对性。在中小学阶段,学业困难、亲子关系、家庭环境是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主要因素,在大学阶段,人际关系适应、情绪自我调适、升学择业压力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8]因此,中小学阶段课程资源构建针对的重点应该是家庭成员,大学阶段的重点是趋于成熟、独立自主的学生个体。找准各学段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根源所在,有针对性地构建课程资源.才能够有效防范和解决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 4.健全档案信息是关键任务。一体化”构建的精髓是实现教育“接力”与干预“联动”。各学段之间要形成链接并产生协同效应,至关重要的环节是信息档案的建立、管理和传递。首先,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健全要“实起来”。要为每一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这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痕迹。尤其是存在心理问题学生的背景原因、表现状态、问题定性、干预情况等都要如实记录、清晰反映,确保各学段的教育管理人员能够以最高效方式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有效进行教育干预提供保障。其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信息流转要“动起来”。要在政策保护的支持下,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流转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化,保证各学段相关信息的自觉连接和互通质量,为每一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监测与预警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最后,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纪律要“严起来”。“一体化”的本质是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应始终把保障学生权益、为学生提供最佳成长条件作为根本准则。在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信息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严格保证相关信息记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体现档案信息的价值;另一方面,要严格工作纪律,档案记录及传播的过程要绝对保密,既尊重保护学生隐私,又有利于此项工作的良性发展。(作者:李刁,文章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上一篇:数字化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着力点

下一篇:信息革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