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社
位置: 学院首页 > 知行合一 > 正文

科技报国:在创新中铸就民族复兴的脊梁

日期:2024-11-20     共阅:

当"天问"探测器在火星表面留下中国足迹,当"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突破万米深海,当"九章"量子计算机实现量子优越性,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项项科技突破,更是一个古老民族在新时代挺起的科技脊梁。科技进步与爱国情怀,这两种看似分属不同维度的力量,在中国大地上交织成最动人的乐章。望向现在,科技报国,早已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无数科技工作者用毕生心血书写的壮丽史诗,是我们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翻开中国近现代史,科技落后带来的切肤之痛至今令人心悸。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也击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严复在《天演论》中疾呼:"自强保种之事,不可一日缓也。"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茅以升设计钱塘江大桥,他们以科技之力撑起民族自强的希望。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突破重重阻碍回国效力,"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大国地位的基石。历史告诉我们:没有科技自立自强,国家发展就会受制于人;没有科技创新突破,民族复兴就无从谈起。爱国从不是空洞的情感宣泄,而是化为脚踏实地的科研攻关,在实验室里、在数据堆中、在设备前践行报国之志。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华为遭遇芯片断供之痛,暴露出我们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的短板;北斗全球组网成功,则彰显了自主创新的巨大能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科技竞争中,爱国体现为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决心,转化为坐得住"冷板凳"的定力。黄大年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效力,带领团队突破地球深部探测关键技术;南仁东二十二年如一日,铸就了"中国天眼"这一观天巨目。他们的选择告诉我们:真正的爱国,是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以专业能力服务民族大业。当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把"科技报国"作为人生追求,中国创新的土壤必将更加肥沃。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从"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论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握着科技这一关键变量。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厚植家国情怀、勇攀科技高峰。让爱国成为科技创新的精神动力,让创新成为爱国报国的实践路径,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当十四亿中国人的智慧在科技领域充分涌流,当千千万万科研工作者的报国热情汇聚成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获得最强劲的科技支撑,东方古国必将以科技强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青少年的我们生于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举目四望皆为华夏大地,我们要有“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决心;要有“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志气;要有“须知少日拏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的傲骨,不怕艰难,敢于挑战,以科技兴国,铸造国之复兴。

                                                           24造价五班于千惠

上一篇:以知为帆,行至科技新岸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学习新思想 奋进新征程”校园定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