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前沿
位置: 学院首页 > 思政前沿 > 正文

适时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评价机制

日期:2021-05-12     共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两个百年交替,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在这一阶段,我们要着眼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在新的历史征程中服从、服务于新格局构建和高质量发展,需要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深入研究“十四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教育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关系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效、学生的获得感,关系到思政课教学质量,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实现等关键问题。因此,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评价机制,以促进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思政课评价的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历来都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与此紧密相连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思政课的影响力、感染力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能提升却仍然是制约思政课进一步发展的核心问题。思政课课程评价机制亟待完善。

  当前思政课评价机制的基本现状是:

  第一,侧重对教师的考察。当前思政课的评价主要是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主要考察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学方式和手段等。以省(市、区)教育工委及教育厅、学校领导、院系为体系的三级听课制度,一方面扩大了思政课的影响,另一方面把对思政教师的评价抬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考察教学效果也主要是看教师授课是否精彩。

  第二,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分数,过程性考察较弱。学生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是两个概念。目前我们在思政课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还是以分数为主体。这种分数为主体的评价注重的是知识性的评价,而对学生价值观的评价则比较弱,尤其是对思政课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命担当方面的评价缺场,使得思政课在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方面存在隔靴搔痒的问题。

  第三,个性化评价缺乏,标准统一性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养成方面,而这和学生的个性丰富与成长密切联系。目前,我们的思政课评价标准是一把尺子,忽略了个性化,同时也就忽略了学生成长的丰富性。

  第四,反馈机制弱。考评结果的反馈涉及到谁来反馈,反馈什么,如何反馈?对思政课教师的反馈,目前是通过督导、学生评教进行。但是,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则没有反馈机制。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课评价机制的内涵

  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课评价注重学生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注重学生的成才成长,注重的是学生价值观的提升和矫正,使命担当意识和行为的培养。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几方面:

  学生的学习效果是评价的重点。以学生为中心不只是让学生去评教。学生的评教在实践中有许多的弊端。我们这里所说的以学生为中心主要是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教学评价的核心。教师的教学评价不在教师本身而在教学对象、教学目的,即学生的成才成人。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学目的的最终着力点,我们在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的时候如果忘记这一点就忘记了思政教育的初心。

  学生的参与性是评价的重要内容。学生不是教学活动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深度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离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只能是舍本逐末。

  评价反馈要求多元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其他专业课的教学目标区别主要在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价值成分要高于知识成分。因此,对思政课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采取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积极有效的反馈是行为的动力和激励的来源。我们在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校园反馈价值、课堂分数反馈价值的同时还应该注重社会反馈、日常生活反馈。学生在日常生活场域中,在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的道德素养、行为习惯等都应纳入反馈体系,有利于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聚焦性,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教学评价机制的举措

  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现状,“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课教学评价需要我们解放思想,从固有的教学评价理念中走出来,以学生获得感为中心,重新审视现行教学体系,勇于直面问题,大胆改革和创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1. 建设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是实现思政课质量提升的首要的前提条件。首先,需要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理念。教学评价以学生的获得感为标的,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评价中解放出来,秉持科学的教学评价理念,敢于打破旧有模式,建立新模式。这就需要立足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发挥师生智慧。

  其次,要合理组织评价内容,科学选择评价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价,最终取决于学生。围绕学生获得感的提升,涉及很多因素:教师、学生本身的基础、教材、教学过程、教学方式,甚至还有家庭、社会等。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组织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体系的作用,反过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这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相关因子的共同努力。

  2. 建立以学术取向为主的评价机制

  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评价落实到教育教学,需要我们改变以教师讲授为核心的评价机制。评价围绕的是学生的获得感而不是教学本身。为此,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解放出来,实现向教学学术取向的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学术转向是与研究国家的政策导向,研究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规律为核心,研究不断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联系的。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开启,教育高质量的发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都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成为必然。为此,我们须直面问题,针对思政课质量提升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以促进思政课的质量实质性提升,为新时代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作者系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张亲霞)

上一篇:党史学习教育:将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下一篇:思政课教学要“内容为王”